close

深沉而寧靜,王者之風
從第一把Tenor到手至今已一年餘,直到最近入手第三把Tenor才想起該寫篇樂器拍評測
身為音樂人,當然不可能錯過nittaku violin、vioncello、accustic、tenor四把樂器系列球拍,尤其小弟我主修大提琴,vioncello是第一把入手的樂器拍
樂器系列球拍是該在我的部落格裡留下身影.....
各位會發現,我將Tenor命名為「聖旋律」,小弟我解釋、說明如下
坊間許多球友將Tenor稱為「高音吉他」「電吉他」等等我認為不甚妥當,為什麼呢??
我唸音樂科系、在音樂圈子裡多年,從來沒聽說過電吉他稱為" tenor "
若在老美、老英等英語系國家提到" tenor "這字兒,肯定沒有任何一位老美、老英能夠將它意會為「電吉他」
如果將" tenor "解釋為「男高音」這我能夠接受,tenor這字兒在英漢字典裡就是男高音的意思
但將 Tenor 這辭兒解釋為男高音這是普羅大眾的解釋法,至多稱「能夠接受」;
但在音樂科班學生的眼裡,還將tenor稱為男高音,這學生肯定是西洋音樂史沒學好,「TENOR」這辭兒在西洋音樂發展史裡有極深遠的意涵
Soprano(女高音)、Alto(女低音)、Tenor(男高音)、Bass(男低音),四聲部確立且均衡發展是到16、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尼德蘭樂派時才明確分為上述四聲部
但音樂史是從希臘時期講起的,當時的「tenor」根本不是男高音的意思,tenor指的是 葛利果聖歌 中的片段,作為「定旋律」,然後上方加入兩個對位聲部而成聖樂
希臘時期、中世紀時期的聖樂有一定的格式,其中必定以多首葛利果聖歌片段為主軸(即 定旋律),這部分不得隨意更動
只有上方加入兩個高音聲部,以對位法及syllabic(音節式)、neumatic(音團式)、mellismatic(華彩式)的手法創作「對位旋律」
只有對位旋律兩個聲部可以隨意創作,tenor定旋律部分不得創作,只能引用葛利果皇帝彙編的多首葛利果聖歌選輯片段使用
所以 tenor 稱為「聖旋律」
音樂逐漸發展至文藝復興時期晚期尼德蘭樂派時,除了tenor上方原有的兩個聲部之外,加入低音聲部 Bass,形成流傳至今的四部和聲結構
而 tenor聲部 因音域關係多由男聲演唱,且下方另有更低聲部 (即 Bass),故另稱 tenor 為 男高音
「Tenor」名詞在音樂史裡是這麼地發展而來,其最重大的意義是「聖旋律」,這聖旋律緊緊地牽繫著 約千年的音樂發展史至今
其意義極為重大
普羅大眾沒唸過西洋音樂史,把tenor說是「男高音」或人云亦云地稱為「電吉他」那也就算了.....
音樂系學生還將 tenor 稱男高音,真的是該打屁股了
一、結構
limba(直向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0.5mm.
阿由絲(橫向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0.5mm.
高硬度無拼接梧桐木(直向)--------------3.7mm
阿由絲(橫向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0.5mm.
limba(直向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0.5mm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總計 5.7mm
面材與力材是再普通不過的limba與阿由絲,就不多做贅述,但大芯值得討論一下
從照片中可以看得到 Tenor的大芯木質非常緊密、孔洞極少,Tenor挑選極硬的梧桐木作大芯,甚至木材過硬,以致於刀鋸切割紋很明顯,這樣子的梧桐大芯是非常少見的
我手上的樂器球拍,總共約十把(其他都推疊起來了,難以詳計數量),不論是nittaku violin、vioncello、accustic、tenor 大芯都是無拼接梧桐木
當然看倌您會質疑小弟我「不會看拼接」(如此篇 http://www.ssttc.com/forum/viewthread.php?tid=20835&extra=page%3D1&page=4 )
拜託~~~~樓上那篇文章中哪位的球拍比小弟多?? 我若不會看拼接?? 有人敢說他會看拼接嗎?
不必跟我爭拼接的事情,我手上的樂器拍不是特例,也不用看我的樂器拍,想看無拼接梧桐大芯,請自行找家球具店看樂器拍即可
每一把都是無拼接的
當初一堆人吵著:「梧桐木若不拼接則會彎曲,所以不可能有無拼接梧桐」,哈哈哈~~~不用再幫 BTY 拼接梧桐大芯找藉口了,市面上採用無拼接梧桐木大芯的球拍太多太多
梧桐若不拼接則會彎曲.....這說辭不攻自破
二、握柄
三、拍肩與版型
四、擊球手感
樂器拍系列之所以選Tenor寫評測,坦白說是因為只有Tenor是讓我比較滿意的一把樂器拍
Tenor 梧桐大芯選材確實很用心,它選用極硬的梧桐木,此舉在球拍支撐力上發揮了作用
Tenor的支撐性能是遠比另外三把樂器拍好得多
另三把樂器拍都有一個通病,那就是發大力打時梧桐木過於軟陷,以致球拍整個發空發虛,天花板效應頗明顯
有人說:「樂器拍手感有餘,威力不足」不無道理
但這個缺點在Tenor上已經完全改善了,Tenor的發力與速度曲線「線性」多了!!!
發大力不會發虛,再大力梧桐木都能提供足夠的支撐力,天花板往上提升許多
「發力與速度曲線線性」這特點除了在天花板效應上具有意義之外,這也代表著此拍具有相當的控制性
發多大力會飛多快,心裡比較有數,就不會有發大力 但速度上不去球往網子掉的情況
但是......重點來了!!!
大芯支撐力夠就表示速度很快嗎??
球拍越硬 速度越快??? 是這樣嗎?? 若是這樣,還需要小弟我寫評測嗎? 人手一把硬度計不就得了?
Tenor是典型 硬且慢 的球拍,這慢不代表它真的慢,而是這樣的速度跟它的硬度難以匹配
硬度沒這麼高的球拍都比它快多了
Tenor的設計概念有點像防守拍的感覺,就是「犧牲形變感換取安定感」,整把拍幾乎沒有形變,不凹陷變形、不折灣變形,一整個穩定
但球卻不會立刻反彈離拍,球就停在膠皮上任由你製造旋轉
這種硬感卻又反發力道弱的球拍,其實是製拍工藝極高超的表現
來 敝小站看文章的眾多球友們極為在乎球速與力道,把球速與球質等當作評價一把球拍好壞的唯一標準
這觀念是錯誤的
若一把球拍速度與威力十足,但球拍變形極為不穩定,時明顯時微弱,一下飛出去、一下掛網子......您覺得這是把好拍嗎?
如果希望球拍反發力強,給我2000元(新台幣)預算,我可以開出一籮筐球拍讓您選擇
但是要反發力強,但又穩定好控制,很抱歉.......預算必須提高到4000元(新台幣)
Tenor 賣 4000元(新台幣),其中至少有2000元的價值在於它的穩定性 這樣各位明白嗎?
五、實戰感受
nittaku球拍都有個相同的特性,就是性能受膠皮的影響非常大
貼上不同膠皮會對手感、性能造成極大的影響
或許您會說:「哪把球拍換皮之後,手感、性能不改變?」 是的,這是眾所皆知的常識
nittaku對於換皮之後手感、性能的差異比起其他品牌球拍更明顯
它就像是個清秀佳人,脂粉未施的時候清新脫俗,但不顯眼;但化妝之後,脫胎換骨化身為絕世美女
六、防守
七、檯面球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