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的十月,發生了一件令中國乒乓球界震驚的事情─2009年世界盃男子乒乓球賽,33歲高齡的薩姆索諾夫擊敗中國馬龍、陳杞奪得冠軍

薩姆索諾夫奪冠給予中國乒乓球界不小的震撼

賽後老薩說了一段話
在這一年的時間裏,我不停地更換自己的球板和膠皮配置,中間浪費了很多時間,直到現在我才覺得打得還不錯。通過這一次的比賽,可以說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。」

這答案是什麼??     就是TIBHAR stratus carbon CB   與 神秘黑色海棉膠皮 TIBHAR GRIP-S

老薩自從改無機膠水後,戰績一直不理想,卻在乒乓球界三大賽事中的世界盃比賽以黑馬之勢奪冠,賽後又留了一句扣人心弦的話,很難教人不探究竟

TIBHAR stratus carbon CB究竟有何奧秘?  待我為各位揭曉


一、結構



limba(直紋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0.4  mm.
阿由絲(橫紋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0.5  mm.
kevlar-carbon------------------------0.35mm.
梧桐木(直紋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3.0  mm
kevlar-carbon------------------------0.35mm.
阿由絲(橫紋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0.5  mm.
limba(直紋)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0.4  mm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總和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5.5mm

各位應該不難發現,薩碳的結構跟innerforce相仿,都是纖維層放在大芯兩側的「innerforce」結構

把ZLC改成
kevlar-carbon把阿由絲大芯換成梧桐木大芯,這就是薩碳

我們先從大芯談起....

不知道是因為小弟運氣好?還是薩碳就是此番設計......我手上這把薩碳的梧桐大芯又是無拼接耶!!

來張拍頭照片讓各位看個仔細!



沒看到拼接痕對不對??  這照片是從拍頭正上方往拍柄照喔...

而且薩碳所使用的梧桐木是白色梧桐,加上無拼接、節點少,據我的經驗來看,這樣的大芯會非常軟咬、好控球

各位應該也注意到,薩碳的梧桐大芯木質密度蠻高、氣孔小且少,這打起來是什麼手感??待後續分曉

再看看面材LIMBA木....

薩碳的面材雖然與innerforce相同,為直紋路的LIMBA木,不過顏色較淺、厚度較薄,目視密度略低於innerforce所使用之LIMBA,注意!這樣的LIMBA面材,據小弟的經驗...會拔絲,請使用護木液

接下來就是主角──kevlar-carbon纖維

很明顯地,薩碳的混編纖維層是將kevlar排在直紋方向,而carbon排在橫紋方向

上一張側面結構圖讓各位瞧瞧...



各位有沒發現?    kevlar纖維的切斷面全部集中在拍頭與近拍柄處,而側邊中央部位完全沒有kevlar纖維切斷面

此外,薩碳的碳纖層極薄,為薄碳結構;薩碳的結構很有意思,kevlar纖維與碳纖維彷彿壁壘分明地各據直向與橫向角度

更有意思的....是kevlar-carbon混纖
的手感,當擊球的一瞬間,手掌彷彿被電流通過般的感受,完全顛覆我對加料拍的感受與經驗

我說,薩碳的主角就是kevlar-carbon混纖!!!


二、握柄

薩碳的握柄屬於歐洲型,比較寬大、比較扁平



薩碳握柄比較圓潤、扁平、寬大;不像波爾精神號方方角角,也較innerforce扁平一點

整的來說,我覺得薩碳的握柄並不好握,稍嫌太寬了點,反手轉換不甚靈活

加上薩碳實在是太咬球,球在拍子上停留時間非常長,以致小臂向前延伸的幅度更大

加上小弟我的手很小,小臂向前延伸自然手掌肌肉受到牽引就放鬆,手掌需要施加更多力量握緊球拍,往往手掌手背的肌肉會有點拉傷的感覺




三、擊球手感

ok~~~重點來了!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各位最關心的就是手感了

薩碳實在是軟咬呀~~~  

擊球時,面材存在的感覺不明顯,不像innerforce的硬limba面材那麼明顯的「存在感」

在薩碳上面,不會感覺到面材的存在

這導致一個問題,手感模糊了~~~    球進來的時候,你會有種「突然」的感覺,一進來就撞纖維、大芯去了


心裡面會冒出一句:「唉唷~~球來了....」

所以一開始在動作上有明顯的不適應感,全身發力的部位、協調彷彿都「脫勾」了;薩碳在初始用時,會有一小段適應期

好~~~~談談纖維層


kevlar-carbon混纖好軟呀~~  那種軟與Arylate纖維的「脆感」不一樣,kevlar-carbon混纖是Q,像吃麻糬的感覺,軟Q軟Q的

配上梧桐大芯,薩碳的梧桐是軟的,一點都不酥脆,大芯也是一整個軟Q

球進來的時候,面材的存在感就不明顯了,纖維層又沒有支撐感,大芯又軟Q,整把球拍「板身凹陷變形」地利害


身體發力本來很集中的人,拿到薩碳動作完全變型,你找不到發力集中的那個點

加上板身薄,這樣的球拍本來就有「折彎變形」,再加上「板身凹陷變形」,整個板子變形得利害
但是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,揮拍動作完成的時候,球吐出去的勁道.......
呀! 

這手感太特別了!!!  吞吐感極明顯! 吐出力道強大!!  這就是薩碳!!

這種軟咬與吞吐的反差太明顯,薩碳是一把極有個性的球拍!

球在拍面上接觸、凹陷、纖維變形、大芯變形、突然吐出......球在拍面上像是跑馬拉松不斷地往裡面陷、再陷、一直陷....

揮拍的過程裡,你會覺得球停在拍面上的時間很長,以致揮拍動作更加地往前延伸,球就陷在板子裡加速、在膠皮上加轉,球吐出的勁道強大

中遠台的時候,就是薩碳發揮特長的時候;遠台對攻時,來球帶著對手擊出的勁道,剛好衝進薩碳的懷裡,若配合自身的發力,球吐出的力道絕對比innerforce更強!

薩碳的擊球要稍作改變,每顆球都要發力!! 不能等、不能擋!!  反而要向前迎擊

一等、一檔、一借力,薩碳過於軟Q的特性會讓來球力道潰散,球就往網子裡栽

但是薩碳軟Q的特性會讓你擊球放心,它那包覆感令人感到安全、安心

好~~~~~~~我想很多球友一定想問我,薩碳手感像什麼球拍對不對??

它觸球、進球時的感覺就像是YE(yasaka extra),沒錯!!  我沒說錯,您也沒看錯,就是YE!!

您或許會說,拜託~~~薩碳是碳拍耶!  而YE是軟五夾耶!!  

對~~~別懷疑,就是這麼奇妙

它吐出球的時候,感覺就像是photino,那種強勁又柔和的感覺,但我認為這吐出的力道又比photino強勁些、霸道些

手感就是傳統歐式五夾弧圈拍的咬球感,卻有奔放的球速與尾勁,這就是薩碳蜘蛛網!!

四、實戰感受

薩碳是把高手使用的球拍,主動發力、主動攻擊、比對手還早起板的選手比較適合

而且發力必須集中,發力集中時球拍會感覺較硬挺,這時候的「指向性」與「穩定性」才會出來

此外,我們打球不光打弧圈球、打相持球、打中遠檯球;檯面球要挑打、冒高球要扣殺,像薩碳這樣咬球Q彈的球拍要怎麼打??

所以我說薩碳是把高手使用的球拍;要懂得運用身體控制球在球拍上停留的時間,該出球快時,力量就要能集中地發出來


拿著它打球,發力的「敏銳性」與「立即性」都優秀的高手才打得出薩碳的威力

薩碳的威力在於它能靜又能動,此所謂靜如處子、動如脫兔,就正是此道理

如果球員的發力自如、手感極佳,薩碳可以是絕妙的武器,它要放軟、卸力輕鬆自在,要暴衝、加轉更隨心所欲

它可以製造出更鮮明、更明顯的「突然性」;突然地加上力、又突然地卸了力、再突然地暴衝

這所造成的威脅是非常大的

我們打球,不只打速度、打旋轉,還要打變化、打有前有後、打有強有弱

薩碳所能製造的強、弱對比性太大太大,這「對比性」讓薩碳變成活生生的「壞小子」

一下強、一下弱,打得對手節奏全亂,而主控權全在自己身上,這就是薩碳!

我打球的時候,最不喜歡遇到的....就是借力型的對手;這種「借力型」的球員在各球館都有,拿直拍卻全檯反手那種,用擋的借力量打點那種

對付借力型對手,最最忌諱的就是一味地強攻,對手愛死你強攻猛拉了,他輕輕鬆鬆就可調得你滿場飛

拿薩碳對付借力型的對手,是最棒的武器;它打出的球有前有後、一下強一下弱,而且二跳賊、旋轉強,根本沒法借力,因為力道一下強一下弱根本借不準力

這就是薩碳的特性





五、防守

打了薩碳之後,再回頭看薩姆索諾夫在2009世乒賽的影片,老薩確實是用了薩碳沒錯

這怎麼說呢?

老薩的「太極式」球風,就是來自於他綿密穩定的防守;而這防守就是薩碳的特色呀~~

薩碳Q軟,當來球有勁道的時候,球會往拍子裡陷,球就被「兜著」、「叼著」向前帶,這時候,可以加轉、加力反拉

並且這時候薩碳的包覆性發揮作用,放心~~~~很安全,您安心地往左往右調動對手沒問題的

但是但是,請注意,薩碳可以說是為老薩量身訂作的球拍  (至少在防守這部份,我認為根本就是「太極的精神」)

在防守時,要借力、要封擋、要「鬼之推擋」,很抱歉......沒辦法

在薩碳身上沒有借力這回事,那種撞到牆的「完全彈性碰撞」,不好意思.......沒有  

所有的力量都是「卸掉了之後再重建」,就是吃進去之後再靠薩碳本身的彈性回吐

您或許會問.......那會不會吃轉???  我覺得也不嚴重,因為薩碳吃球,他吃轉時手上是知道的(因為在手上停得夠久),您自己就知道要壓拍了





六、檯面球

談談薩碳的檯面球,薩碳的檯面球蠻尷尬的

怎麼說呢?

對我來說,只要是出檯球,沒有什麼沉不沉、切不切、轉不轉,就是拉球,頂多就是loop或speedo

不出檯的球,正手就是挑打,反手挑打或重切

好~~~~~~用了薩碳之後,檯面球變少了.....

怎麼說呢?

因為薩碳的包覆性很棒,加上起下旋能力、製造旋轉能力都很棒,根本懶得跟對手切來切去,發球過來或者第三板就是拉起來輸贏了

放心啦~~~真的很安全,拉球只有質量高不高的問題,沒有拉不拉得起來的問題

好~~~~~~那薩碳檯面球到底好不好打??

我覺得不算好打,因為手感不夠清楚.....

檯面小球講的是細膩、觸感,薩碳這方面蠻弱

薩碳的檯面球就像是「兜」著球往前帶,
那感覺不是切也不是挑球輕易地陷入板子裡像捧在手掌心般,把球捧著捧過球網

手感不清楚,球什麼時候進來什麼時候出去都搞不清楚了,根本不用談球在膠皮上牽引、拉扯的感覺

「吸短」倒是很容易使,但是...切球我覺得不夠沉,甚至貼了tenergy 05還是找不到Boll ZLC那種重切感

變成每一板都是挑打,劈長球如果不沉就是被反拉

薩碳或許就是設計來主動發力攻擊的,如果非要切一板才會打球的球友,薩碳並不適合喔~~~這點需要謹慎考慮



七、結語

我想....薩碳這種「吃得進來、吐得出去」的特性,正是蝴蝶牌所期待能做到的目標

蝴蝶牌的arylate纖維,曾為蝴蝶牌拿下加料拍的大片江山,現今的乒乓球市場,談到加料拍就想到蝴蝶牌,這是無庸置疑的事情

但所謂的蝴蝶牌的複合纖維,除了arylate-carbon之外....各位的心裡還留下過什麼印象?

arylate纖維的特性是初期振幅明顯、振幅衰減也顯著,初期振幅明顯這特性營造了蝴蝶拍複合纖維拍絕妙、清晰的手感

但這手感可是消耗擊球能量所換來的,這就所謂的「天花板效應」

於是乎,蝴蝶牌推出Zylon纖維,期待能再創顛峰,蝴蝶牌想改善的就正是arylate過度能量耗損所導致的「天花板效應」呀~~

可是,在水谷隼這球拍中看來,Zylon纖維還不算成功,因為它只做到一半,彈簧床Q彈感覺是有了,但反彈力道卻消失了

我不認為水谷隼是個成功的產品,它手感有餘卻力量不足

回到正題,那kevlar纖維呢???

在薩碳上面,我認為kevlar-carbon代替ZLC完成了蝴蝶牌的夢想;kevlar-carbon既Q軟咬球,反彈力道又強勁

至少反彈力道這部份,比ZLC好多了

薩碳這把球拍根本可以說是完全看kevlar-carbon表演,面材、阿由絲力材、梧桐大芯都平凡無奇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ellob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5) 人氣()